UL 藉由創新、品牌、信任三大主軸,助產業界爭取 5G 服務應用商機
面對 5G 將以服務應用賦能者之姿席捲全球,對於台灣這個科技島來說,如何及早掌握這波變革契機、轉化為競爭動能,無疑是產官學研各界急欲探索的重大議題。為此全球安全科學機構 UL 偕同科技媒體 DIGITMES、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TTC),於日前聯手舉辦「2019 5G 高峰論壇」,以「創新、品牌、信任」三大打造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基石為主軸,邀集各界專家針對 5G 勾勒的產業輪廓穿針引線,暢談 5G 浪潮下的國家方針、產業機會、技術應用、品牌重塑,及企業永續的根本價值—「信任」。
近 30 年科技新浪前仆後繼,其中最令人矚目者,在於隨著行動通訊及網際網路之擴張,對近代科技應用造成重大影響。幾年前 4G 高速登場,不但促進所有工商領域的改造和升級,更點燃科技業界爭霸戰火;如今極速 5G 即將到來,不再單純象徵技術進化,更大意義在於構成全新的跨產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為世界帶來無限想像空間。
影響所及,各產業莫不摩拳擦掌,亟欲在 5G 大顯身手。國外研究機構樂觀預期,2035 年 5G 將為全球經濟創造逾 12 兆美元產值,締造超過 2,000 萬個工作機會。
唯有信任,方能促進 5G 創新發展
UL 全球總裁季詩達(Sajeev Jesudas)致詞表示,台灣擁有頂尖人才、鼓勵創新的環境,因而孕育出全球名列前茅的創新力,形成經濟發展潛能、不久後進入商轉的 5G,對台灣非常重要,只因 5G 不僅有助擴大電信產業營運版圖,亦將重塑各產業競爭樣貌;一向擅於科技創新的台灣,應可憑藉 5G 開創可觀發展機遇。
「如同過去每一次的創新科技,儘管 5G 將促進產業發展,但也可能導致人類生活陷入更大安全隱憂,因而需要強大的安全保障,」季詩達強調,唯有確保產品安全性,才能為 5G 營造「信任」,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等各面向產生正面影響力;若缺乏信任,5G 不會成功。
UL 專注於安全、資安、行動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逾 30 年,深具各種科技產品效能、互操作性的認證能力。面對今後半年內陸續啟用的 5G 科技,UL 認為全球相關標準的調和勢在必行,才足以打造長期通用的 5G 平台,從而進入市場、令大眾受益;因此在今年 10 月,UL 於美國華盛頓,與經濟部標檢局、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工研院、資策會、台灣電檢中心與電信技術中心等機構的代表共聚一堂,針對 5G 標準的發展議題進行討論,以確保台灣生產的各項裝置或設備,皆可與全球 5G 標準無縫調和。
迎向多變未來,採取新的經營思維
DIGITIMES 總經理暨社長黃欽勇,率先以「5G 如何改變世界」為題發表演說。他指出人們即將迎來一個無窮變化的 5G 新時代,未來決定企業勝敗的關鍵是「策略」,而非當下一城一池的勝敗;面對多元商機,不妨採取分割經營、水平整合的新思維,藉由跨業互補,尋找補強事業結構的戰略夥伴。
截至今年 6 月,韓國 5G 用戶數達 164.7 萬,發展過程中僅花 69 天即達到百萬用戶規模,較過去 4G 的 81 天更迅速。顯見「未來已至」,世界跑得比我們想像的快,因此台灣的 5G發展步伐,究竟會帶來商機或危機,著實值得深思。
黃欽勇認為,5G 換機潮將扭轉全球智慧型手機連兩年出貨衰減的頹勢,從 2019 年 13.45 億支回升至 14.02 億支,但預估前十大手機業者中,華為將呈現明顯減幅,這個市場缺口誰能取而代之?研判由中國廠商成為替代者的機會不大,可能是歐美的精品品牌,台灣須理解此一變局,藉由不同方式經營未來潛在商機。
他點出台灣競逐 5G 商機的關鍵利基為半導體、供應鏈,建議相關業者須正視中美貿易大戰的影響,針對未來「中國式社會主義橫掃全球」、「美國引領世界新秩序」或「中美僵持 5~10 年」三種可能的情境做好佈局,包括結合 UL 等安全認證夥伴扮演創新科技「守門人」角色,借助醫療、製造等優勢領域發展 AIoT 應用並輸出國際,或與墨西哥簽訂 FTA、於當地建立生產基地以利拓銷歐美市場,皆是可行方向,更易凸顯台灣獨一無二價值。
垂直產業應用,帶動可觀整合服務商機
經濟部新世代通訊技術推進辦公室技術組長楊東安,剖析 5G 產業發展策略思維,指出在 600~700 MHz 未正式成為 5G 頻段前,5G 只能採取中高頻段,以致覆蓋率不高,欲達全島覆蓋仍需時間,因此即便 5G 進入商轉,可能先走室內、垂直網路等場域;預估 2026 年前,5G 在 B2C 市場的產值增長率僅 1.5%,反觀 B2B 市場有 13.3% 較高成長率,才是商機之所在。
對於電信營運商,在 5G 時代頻寬販售已非重點,因應不同垂直產業的客製化商機才是決勝關鍵,換言之網路僅是其中一環,服務支援、應用程式更加有利可圖。
儘管 5G R16 標準須待至 2020 年出爐,意謂象徵海量聯結的 mMTC、超低延遲的 URLLC 等技術規格較晚問世,對無人載具、智慧醫療、智慧工廠等應用發展難免造成影響,但楊東安認為有些應用其實不必等,包括 AR/VR、4K/8K 影音串流、工廠生產設備檢測等應用,單靠 R15 的 eMBB(超大行動頻寬)即可支撐。但未來一旦進入無人載具、智慧醫療或智慧工廠等垂直應用,假使遭受資安威脅,勢必引發重大影響,業者應及早規劃防範機制。
5G+「大人物」應用,為業者成功關鍵
本次高峰會,UL 力邀多位業界夥伴擔綱講師,從不同角度詮釋 5G 發展契機;包括遠傳電信、台灣西門子軟體工業、AWS 及安富利皆在受邀行列。
遠傳電信企業及國際事業群副總經理李鑑政表示,綜觀現在全球與 5G 相關的商用試點,大致落在 8 種領域,分別是遠端操控機器、機器人操作、智慧工廠、遠距醫療、監控暨安防、交通控制管理/自駕車、智慧電網,及體育、休閒或娛樂等消費應用。
而遠傳因應 5G 積極推動跨產業合作,於去年底成立 5G 先鋒隊,旨在建構 5G 生態圈;今年 10 月於台北內科之心新創基地建置 5G 新科技智慧園區,另協助全家便利超商打造科技 2 號概念店、朝智慧零售邁進,同時與 IC 設計龍頭聯發科合力打造 5G 晶片測試環境、搶佔全球 5G 先機。藉由攜手跨業,實現更多 5G 加「大人物」應用場景(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才是成功關鍵。
台灣西門子軟體工業技術總監陳松盈,演講主題為「5G 工業 4.0 的推手」,他指出透過 4G 最高達 1,000 Mbps 頻寬,可在製造業場域實現移動服務技術、無線回傳,今後進入 5G 時代 10,000 Mbps 頻寬,應用想像空間更大,將可加速自主化物流、自主化機械、輔助工作、邊緣計算等應用落地實現。
但陳松盈強調,產業特定的頻譜有其必要,意即由企業單獨採用專用頻段,藉此營造無干擾無線網路、支持超可靠低延遲通信的唯一可能性,更能掌握生產設施中無線網路擁有權,將資料保留在本地,充分保護營業秘密、生產數據和專利。
AWS 台灣市場拓展經理梁凱傑,以「AI x 5G : 雲端變革」為題展開演說。現今雲端已成常態,AI 則是新常態; AWS 藉由雲端服務推陳出新,逐步促進 AI 平民化,並透過 AWS Outpost 將運算及推論功能推向邊緣。但對雲端來說,「連網」稳定度是最大風險,兼具大頻寬、低延遲、高併發、高穩定性的 5G,將能有效化解此疑慮。
安富利台灣分公司產品管理經理王世杰表示,隨著 5G 時代降臨,讓電信業者有望擺脫過去電信設備獨佔、無議價空間等等束縛,透過一般白牌伺服器、交換器等廠商提供的產品,滿足 DU 和 RU 等單元的建置需求;安富利代理的賽靈思(Xilinx)「Zynq UltraScale+ RFSoC」單晶片,堪稱是構築 DU/RU的絕佳元件,係因其整合多通道射頻採樣 ADC/DAC 模組,迎合 5G NR 應用所需低功耗、小尺寸、高頻道密度等優勢,至於後端則整合 SD-FEC 模組,以提供 10~20 倍之於從前的系統吞吐量。
藉由安全標準實現信任,避免失速的創新
來自 UL 的電子科技產業部首席工程師江志翔、身分識別管理安全部業務發展經理薛正,先後登台闡釋「5G 安全標準驅動力」與「5G 互聯網資訊安全」等議題內容。
江志翔指出,5G 是加速創新的載具,可造就令人有感的應用,改變多數消費者行為模式,但若在變革過程中出現風險,恐使消費者信心驟失,讓創新步伐戛然而止。長年致力安全把關的 UL,扮演可信賴的第三方,經由嚴謹認證程序,使消費者願意安心採用合格產品;畢竟從自駕系統在升級後依舊出錯、若干新型飛機走向毀敗之路等先例,在在說明安全絕非原廠自己說了算。
UL 鎖定 5G 創新應用的安全議題,陸續制定 UL4600 無人裝置安全標準、UL3300 服務型機器人標準、智慧建築標準、VR/AR/MR 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裝置標準。而 UL 推動安全標準的目的,不是販賣焦慮,只求消費者安心。
薛正表示 5G 將加速 IoT 發展,讓未來幾乎所有東西都連網,包括心律調節器、胰島素注射器、除草機等等;這些發展趨勢聽來美好,但如果衍生資安風險,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欲就資安層面做到消費者保護,有一定難度,只因資安難以被量化,會隨著新漏洞被挖掘而產生動態變化,加上安全評估共同準則(Common Criteria)等認證成本所費不貲,都對業者構成挑戰。為此UL 推出 IoT 安全評等(IoT Security Rating),意在以較快導入速度、較低認證成本,協助設備商杜絕常見安全漏洞,透過銅、銀、金、白金、鑽石等標誌分級,讓消費者安心採購其產品,爾後每半年進行覆核,檢視設備是否存在新漏洞。
打造 5G 競爭力—創新、品牌、信任
論壇的壓軸,是由作家暨電台主播朱楚文主持的「打造 5G 競爭力—創新、品牌、信任」高峰座談,與談人包括擔任議程講師的 UL江志翔、安富利王世杰,以及 DIGITIMES 研究中心總監黃建智、TTC 副執行長林炫佑。
林炫佑強調,缺乏信任,5G 創新應用不會存在,而信任包含 Safety、Performance、Cyber Security 三大要素,旨在避免對人員或財產造成傷害;以 Cyber Security 議題而論,須通盤檢視裝置、系統兩層次的安全,裝置部份建議遵循 UL 2900 或 IoT Star Rating 等標準,系統方面須考量使用情境,再據此進行威脅建模、軟硬體漏洞檢測。
黃建智認為 5G 起飛關鍵為商業模式,不論 B2C、B2B 或 B2B2C 皆是如此,須歷經長時間概念驗證、服務驗證、商業驗證;惟長遠來看,包含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等 B2B 應用蘊含較大契機,建議業者跳脫 4G 時代操作思維,努力朝向 B2B 展現差異化技術能量,可望使整個產業循環更趨健全。
王世杰說,隨著雲端浪潮,已讓 ODM/OEM 廠跳脫過往低毛利代工格局,直接與大型網路服務供應商緊密合作,獲取轉型紅利;展望未來 5G 的RU/DU 需求,對於擅長伺服器的台廠將挹注另一波增長動能,值得期待。
江志翔指出,UL 正研擬多項標準,鼓勵台灣業者積極參與;他重申各項標準規範的價值,在於營造信任,缺乏信任的創新產品不會被市場接受,換言之信任不能賣錢,但足以影響顧客採購決策。
總體來說,此次論壇與會人潮甚為踴躍,證明各界對 5G 所能帶動的創新錢景、晶牌價值,寄予厚望,但不可諱言,5G 創新不能無限制提速,失速的創新終將帶來災難,因此 UL 將努力搭建平台,攜手台灣各界催生更多安全標準,爭取消費者信任,令 5G 創新發展道路更加穩健踏實。
本文由 DIGITIMES 特約記者摘錄論壇內容所撰稿,並同步刊登在電子時報平面與網路媒體。
持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