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檢測再進化 工研院與 UL 攜手提供全球首創太陽能電池「抗PID」效能檢測
根據工研院IEK調查,臺灣為全球太陽能電池第二大生產國,相關產品的品質驗證需求也與日俱增。針對太陽光電系統在運作過程中,所出現的效能衰減現象(稱為「電致衰減」,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簡稱PID),工研院與國際知名認證機構UL攜手合作,簽署服務合作協議,發展太陽能電池測試方案,提供全球首創的「抗PID」太陽能電池檢測服務,以及提供第三方公正單位的見證文件,來協助國內的太陽光電系統產品進軍歐美市場,大幅提升國際競爭力。
市場研究機構Energy Trend調查資料顯示,歐美國家已將太陽光電模組是否具備「抗PID」能力的第三方公正單位證明,列為採購規範。太陽光電模組是由太陽能電池所組成,所以太陽能電池若能先進行與通過「抗PID」檢測,便可進一步確保太陽光電模組的品質。由工研院所發展的PID測試方法,除了能檢測太陽能電池的「抗PID」能力,也有助於業者選擇較適合的太陽能電池封裝材料來降低PID現象,達到提高發電效率並降低模組封裝成本的雙重效果。
工研院量測中心段家瑞主任表示,電致衰減(PID)現象即太陽光電系統的「效能衰減」,會直接減少發電量,是目前太陽能廠商面臨的重要問題。主要成因來自於,太陽光電模組在運作時產生的高電壓,造成模組內部與邊框的電壓差,導致太陽光電模組損壞並使性能衰減,嚴重時衰減程度高達50 %以上,大幅影響整體系統的功率輸出。因此,抗PID特性的相關測試已逐漸成為太陽能業者出貨的重要規範。
段家瑞指出,在能源局計畫支持下,工研院成立產品驗證機構(ITRI CB),並參考國際電工委員會「太陽光電模組電致衰減測試方法」(IEC 62804),建立太陽能電池PID測試方法與測試能量,可在氣溫達85℃與濕度85%的環境下,對經過標準封裝的太陽能電池實施連續300小時、負1500伏特的高電壓測試,觀察太陽能電池所產生效能衰減的情形。同時,工研院與UL共同進行見證測試,可提供業者取得第三方公信檢測報告,並能提供分析資料作為業者改善產品品質的依據,加速進軍歐美市場的採購需求。
UL台灣總經理湯家德表示,太陽能發電系統是需要長期營運才能獲利的產業,然而獲利關鍵在於發電元件的品質與運行的效率是否能夠維持穩定。因此,太陽能電池長期衰減PID特性的預測,對業者在進行投資風險、營收預期以及攤提成本是重要的參考依據。UL 與工研院合作,並透過PID Free 效能檢測的見證測試模式,將幫助國內太陽能模組業者取得具有廣泛接受性的客觀報告,進而獲得市場認可。
元晶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洪振仁博士表示,元晶致力於開發高轉換效率、高品質之太陽能電池產品,為確保元晶太陽能之產品的發電效能及可靠度,元晶太陽能V-Cell系列產品通過UL及ITRI第三方公正單位之檢測,具備抵抗PID能力的證明,對於客戶接受度及滿意度應能獲得預期的提升效益。由於目前太陽能模組的保固條件已長達25-30年,太陽能電池的品質對於模組整體發電效能與性能衰減的問題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若取得公正單位的認證,對產業界來說,不但對業務推廣有實質助益,亦是進軍國際市場的一大利器。
段家瑞最後強調,工研院另設立「國際太陽光電測試實驗室」,專注於太陽光電電池、模組、系統與相關材料設備的國際級測試驗證,與「ITRI CB」搭配,能提供廠商完整、具有彈性的太陽能標準驗證服務。工研院也已於103年5月通過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正式宣告工研院成為國際級的產品驗證機構,積極推動「ITRI自願性產品驗證」方案,為產品品質提供認定,擴大業者通過驗證測試的效益。
【新聞小辭典】
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簡稱IEC)
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標準化組織,於1906年成立,主要負責有關電氣工程和電子工程領域中的國際標準化工作。IEC於1906年6月26日由英國電氣工程師協會和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及其它相關組織共同舉行成立會議。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參與國際電工委員會。
關於「ITRI 自願性產品驗證」
產品驗證分為「強制性」及「自願性」,被政府列管的商品若沒有通過「強制性」產品驗證,廠商則不能銷售。而沒有被列管的則不需驗證也可以銷售。但為了證明產品符合標準要求,廠商可以找驗證機構進行「自願性」產品驗證。工研院發展「ITRI自願性產品驗證」,建立ITRI產品驗證品牌,可協助國內廠商藉由ITRI產品驗證證書而取得國外標案。UL具有多年歷史且為國際知名驗證機構,ITRI與UL的合作,代表二個知名驗證機構的合作,有助提升驗證測試服務的價值。